孝當先集團,做養老產業,單靠概念和模式難以維系。能支撐產業發展的一定是落到實處的具體行業,甚至是行業之內更為具體的產品、服務和能力。養老產業的機遇,不在于有多少養老機構、多少旅居小鎮,而在于在具象的空間中,如何引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如何滿足老年人的文化訴求,如何提供舒適的生活工具,如何創造宜居的環境,如何打通養老服務供給和需求的通道。
當我們開始涉足養老服務行業,或者說老齡事業,一個切入口和必經的通道是對老年人真正需求的探尋。只有從老年人的需求出發,才能在商業社會中找到立足點。
從心理需求看咨詢行業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布新向記者介紹了他此前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結合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進行的一系列調查。橫向比較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且波動大;中年人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高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韓布新說,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疾病、婚姻、家庭、退休適應、社會參與和生活滿意度。我國老年人在經濟發展的改革大潮中,面臨著一定的心理困境。家庭養老面臨現實困境,積極老齡化的參與訴求與年輕人就業沖突、傳統孝文化中為老價值體系與現代年輕人獨立意識沖突、年輕人生存壓力與贍養義務沖突、經濟撫養與親情慰藉沖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急需家庭之外的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關切。
“大眾看待老年人的普遍觀點是各方面都處于夕陽西下的衰退狀態。但是,老年心理學研究并不支持這種看法,因為老年人的許多重要心理功能,比如語義記憶、智慧并沒有明顯的衰退,甚至可以終身保持在高水平上,例如情緒更為穩定、積極。”韓布新表示,老年人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甚至是體力,都可以成為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寶貴財富,值得深入挖掘,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從文化訴求看養老服務供應的落腳點
“世界上最讓人惋惜的事情是心欲善而人將死,世界上最讓人痛心的事情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世界上有兩件事最等不得:一是行善,一是盡孝。”穆光宗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是中國人口學會理事、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人口問題、老齡問題和相關社會經濟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許多創新觀點,在國內人口學界和老年學界均有重要影響。他向《經濟》記者表示,我們需要在文化層面上來思考養老的出路。
也可以說,中國式養老必須要基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出發,才能使得商業脈絡的展開沿著直通人心的路徑前行。
“如果沒有面對孤獨足夠堅強的神經,沒有面對人生足夠積極的看法,沒有面對殘生足夠珍惜的態度,那么僅僅一個包含了無數內涵的‘空’字就足以葬送風燭殘年的生命。”在穆光宗看來,老年人對物質和金錢的需求其實很少,但對精神和親情的需求卻十分強烈。“老年期之所以充滿挑戰甚至悲哀,其實質是不斷面臨人生喪失的過程,健康喪失、角色喪失、收入喪失、親人喪失、理想喪失和情愛喪失。”
遠古時期“孝”的含義是:親老,子女養之;親病,子女侍之;親死,子女葬之。而現代的“孝”,就是能自覺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從老年人的利益出發來理解、關心和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滿足問題。穆光宗說,從這個角度出發,文化養老就是用文化的力量實現活躍老化、尊嚴老化和幸福老化,文化養老需要動員孝道和仁愛的文化精神,整合慈善和公益的文化資源,實現敬老和樂齡的文化理想。
家國智庫理事長葉偉春向記者表示,我國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應該回應老人們的主要關切,不僅要在養老設施等硬件上做好工作,更要在精神文化等軟服務上做好文章,真正實現老年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滿足”。
在葉偉春看來,文化養老和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是相互交融的。文化養老的真正內涵是推動各類文化與老年人文關懷相融合,豐富老年人精神世界,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水平,讓老年人共同享受祖國發展成就、增強獲得感。
做好文化養老,就需要發揮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在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要將文化養老與我國特色小鎮的文化建設、鄉村振興的農村傳統文化建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及社區文化發展等深度結合,讓老年人“樂在文化中”。